陳銘磻
出身地:新竹市, 石坊里 / 居住地:桃園市, 桃園區
1951年生於新竹,2011年移居桃園。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廣播電視科畢業。曾任國小教師、臺視「書香」節目主持人,電影編劇、《愛書人》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等,現專事寫作。創作類型涵蓋散文、小說、報導文學和旅遊文學等,作品曾獲中國時報報導文學優等獎。是臺灣重要的報導文學作家和散文家,作品關注社會議題和弱勢族群,並以細膩的筆觸描寫生活中的點滴和人生的感悟。曾獲中國時報報導文學獎、金鼎獎最佳出版品獎等。著有《賣血人》、《最後一把番刀》、《父親》、《陳銘磻報導文學集》、《夢浮伊豆》、《花心那羅》、《雪落無聲》、《新店渡》、《三島由紀夫文學の旅》、《跟著夏目漱石去旅行》、《跟著芥川龍之介訪羅生門》、《我在京都尋訪文學足跡》、《我在奈良尋訪文學足跡》、《幽玄》、《片段作文》、《情緒作文》、《國門之都》等逾百本。
中年移居桃園成為「桃園新住民」,即走訪桃園各地文學景點,同時穿插該地歷史、人文脈絡簡介,書寫在地之美,彙為《國門之都》一書,以在地文學旅行的角度,展現桃園文學地景,以細膩的報導文學筆觸,深刻描寫國門之都的氣勢,深刻傳達他對桃園在地文學發展的關注熱忱。
1951年出生新竹市石坊里,超過50年的創作生涯,截至2024年,總計寫作出版了118冊各類文學作品,以〈最後一把番刀〉獲中國時報第一屆報導文學優等獎。曾獲金鼎獎最佳出版獎。喜歡日本旅行,舉辦過畫展、文學展、文學旅人私房收藏展,以及數十冊文學旅行之作。父業教師、新聞記者、雜誌社、出版社創辦人。
少年時代受父業影響、散文大家羅蘭安全島廣播節目啟發,發願以寫作為畢生職志。陳銘磻的父親是新聞記者,他自小就跟著父親跑新聞,耳濡目染之下,對寫作產生興趣。他也曾擔任教職,並在部落服務,這些經歷都成為他日後寫作的養分。
曾任國小教師、電台廣播節目主持人、雜誌社總編輯、出版社發行人、電影香火編劇、耕莘寫作會主任導師、救國團復興文藝營駐隊導師、大愛電視台發現節目主持人。獲2009年新竹市名人錄。以〈最後一把番刀〉獲中國時報第一屆報導文學優等獎。曾獲金鼎獎最佳出版獎。喜歡日本旅行,舉辦過畫展、文學展、文學旅人私房收藏展,以及數十冊文學旅行之作。
超過50年的創作生涯,截至2024年,總計寫作出版了118冊各類文學作品:賣血人、最後一把番刀、報告班長、陳銘磻報導文學集、尖石櫻花落、源氏物語之旅、川端康成文學の旅、三島由紀夫文學の旅、跟著夏目漱石去旅行、一生必讀的50本日本文學名著1、2、片段作文、國門之都、木藝師游禮海、大漢溪紀行、尖石風物詩、給人生的道歉書、我的少爺時代、日本文學館紀行、記得你的好、文學旅人等。
- 作 者陳銘磻
- 出 版遠流出版公司, 1979年
- 其他資訊中國時報第一屆報導文學優等獎作品中國時報第一屆報導文學優等獎作品中國時報第一屆報導文學優等獎作品
陳銘磻的作品皆以揭露社會問題和反映下層人⺠生活的疾苦為主。1978年他深入到都市的街頭巷尾,調查台灣一批 專門靠賣血謀生的貧苦百姓的悲慘生活,寫出轟動文壇和社會的的報導文學《賣血人》,成為陳銘磻的代表作,也 是台灣報導文學中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陳銘磻是首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優等獎得主,1978年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前主編高信疆的挖掘之下,以〈賣 血人〉一文報導賣血者的背後故事,在賣血人的報導中看到年輕人熱烈參與社會的真切態度,把事實供諸世人,是 一個報導文學工作者的責任。